江苏城市足球联赛创纪录,“苏超”现象级爆火引全球关注
江苏省城市足球联赛(简称“苏超”)凭借亮眼表现迅速成为全国乃至全球关注的焦点。据新加坡《联合早报》报道,“苏超”第六轮南京队对阵苏州队的比赛于7月5日晚在南京奥体中心举行,吸引了60396名观众到场,为中国业余足球赛事观众人数树立了新的纪录。这项赛事的被誉为“苏超”的赛事于今年5月10日正式启动,由江苏省13个地级市分别组队参赛,参赛队伍以城市命名。数据显示,516名参赛球员中仅有29名职业球员,其余球员包含学生、外卖员和程序员等普通民众。

“苏超”是继去年火爆全国的“村超”“村BA”之后,另一个现象级的体育赛事。这项赛事不仅打破了地域限制,吸引了全国范围内的热烈关注,还实现跨文化传播,连海内外也投以高度关注的目光。“苏超”的迅速走红不仅基于其创新的参与形式,还受益于经济、文化与技术等多重因素的综合作用。
经济、文化与技术助推“苏超”成功
江苏作为中国经济大省,其13个地级市经济实力相对均衡,为赛事中的队伍实力提供了相近的基础条件。这种均衡的经济发展水平加上高效的交通设施——包括高速铁路、公路、水运和航空的立体交通网络——不仅降低了参赛者和观众的时间与交通成本,也让赛事影响力从体育圈辐射到旅游和地方经济。足球赛事通过文旅流量转化为实际消费,直接带动地方经济增长。
文化因素同样在“苏超”的崛起中发挥关键作用。自1994年中国足球职业化以来,江苏率先尝试将足球赛事市场化,经过多年积累,江苏形成了坚实的足球发展基础和热情的民众文化氛围。赛事不仅是实力较量的竞技场,也是地方文化展示的舞台。江苏各地因其独特的地域文化特色而赋予了赛事更多地方故事,比如加上“盐水鸭与水蜜桃大战”这类文化梗的传播,让民众对赛事本身产生亲切感与趣味性。
技术的创新则赋予“苏超”新的传播力与社会影响力。赛事通过社交网络平台进行广泛传播,年轻观众借助短视频、文案策划等方式进行内容创作,两次提升“苏超”在线上的话题热度。互联网用户对赛事的高度参与直接转化为流量效应,不仅让一项地域性赛事走向全国,也吸引了大量赞助商的目光。这种模式实现了赛事品牌、商业投入与升级的良性循环。
体育赛事激活区域经济潜力
随着“苏超”的持续推进,其对区域经济的带动效应日益显现。比赛票价仅为10元的预售门票大大降低了观众的观赛门槛,使赛事具备“全民参与”的包容性。观众蜂拥而至也推动了餐饮、住宿、交通等相关消费行业增长,各地餐饮商家更是巧妙推出本地特色主题产品以配合比赛。例如,常州赛区推出了“门票+萝卜干炒饭”套餐,南京与无锡赛区比赛则被网友赋予幽默标签,成为“盐水鸭与水蜜桃大战”。这种联结不仅为体育赛事注入更多文化特色,也为地方经济开辟了新的发展模式——“体育产业+”协作联动。
大众参与赛事提供成功经验
“苏超”“村超”“村BA”等赛事的成功也为全国体育经济发展树立了典范。首先,这些赛事降低专业门槛,让普通民众成为参赛者。例如,“苏超”的业余球员构成为主要参赛群体,展示了竞技体育去职业化的可能性。其次,赛事融入地方特色文化,进一步增添赛事的吸引力与辨识度。“苏超”为江苏的地域文化搭建了展演平台,而“村超”的黔东南苗族侗族歌舞也成为赛事重要看点。再者,新媒体传播为赛事吸引受众提供了强大驱动力。“苏超”的短视频话题播放量以百亿计,通过直播与网友二次创作形成多层次参与效应。
中国特色赛事模式展现全球价值
“苏超”以其独特的体育经济模式在全球范围内形成鲜明对比。欧洲足球文化仍因俱乐部市场化管理而存在一定的圈层边界,而中国的积极探索则通过大众参与打破了这种局限。“苏超”“村超”等赛事也体现出政府支持与社会资源整合对赛事发展的积极作用,实现了“体育搭台、经济唱戏”的模式创新。同时,短视频和直播等社交平台的广泛使用,使赛事不仅成为体育活动,也成为传播文化和推动地方经济的新手段。
未来,中国可以结合国际成熟经验和本土实践继续深入探索独具特色的足球产业体系。专家指出,这既需要推动体育装备制造、体育传媒、体育旅游等相关行业协同发展,形成完善的产业链,也需要将足球文化进一步渗透至社区与学校,构建从青少年到成年人的全民参与体系,为中国足球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根基。

受访专家:北京体育大学体育商学院副教授 马天平